课程开发

儒禧研习中心课程的开发方式与传统的“设计、实地试用和评估”这样的线性开发方式截然不同。相反,该中心每套教材的编写都发端于为满足社区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开展的服务行动中积累的基层经验。这些教材源于经验并成为其体现。一方面,它们记录了将巴哈伊教义应用于某特定服务领域时产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将这一学习过程系统化的工具。小册子《学习成长》对此方式做了如下描述:

只要发现某种教学需求,在基层工作的一小群人便会通过磋商开发出一套关于教学活动的构思,并将之付诸实践。然后,他们将针对该实践的结果展开回顾、评估和磋商,并在此磋商基础上对这套教育活动计划进行修改并再次付诸实践,后续又将对新实践进行反思,以做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课程的开发过程绝不会因为等待教材的准备和评估而耽误行动的开展。在每个阶段,教学活动都采用现有的最佳教材继续进行。因为他们确信,只有通过巴哈欧拉启示指引下的实践和反思,才能逐步发展出更加适用的课程。但是,这些教材并非数个个人为自用而编写的,而是到了一定阶段,的确有必要将每册教材最终的架构和内容确定下来,以供他人信而用之。当留意到某特定课程的教材已经没有进一步修改的必要时,便会发布其最終定版本。须注意的一个重点是,磋商、行动和反思之有机过程的各方面应并行不悖,而非按人为规定以线性顺序进展。

在实际编写时,上述方法会视教材的特点以不同形式操作。不过,一般而言,教材的编写在其定稿及出版之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步大纲
    在这个阶段,课程只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和摘自巴哈伊著作的一系列引文组成,以期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一段时间内,该初步大纲会由从事该领域服务工作的一些小组使用,以此助力研发有效的课程内容。

  2. 草稿
    随着行动的推进,教材得到修改,新经验开始得到反思,随之孕育而生的想法也被增添进原教材中。开发者常常会对某些概念进行修改,添加新的著作引文,或引入一系列简单的练习题,以帮助对某主题的理解或发展某个重要的技能或态度。通过这个过程整合出了新版课程教材,该版教材一般被称为草稿。

  3. 出版前暂定版
    基于对内容完整性的大致判断,编写者会在一段时间后将课程教材作为出版前暂定版在更广泛的范围印发。在接下来的使用中,教材的一些问题会清晰浮现,例如某节内容需要调整位置或某些习题需要得到修改,于是便会出现几个后续版本。逐渐地,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需要做的修改越来越少,此时教材便可以正式出版了。